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14
2018年9月10日至11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也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大会,是一次划时代、历史性的教育盛会。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很高、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指出了教育对于党的长期执政、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意义,特别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五方面的明确要求,即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次会议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回应了社会关切,特别是针对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如何增强教育服务创新的能力、如何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如何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如何保障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就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思路和举措。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基础教育在读学生规模最大、学龄最长,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被看作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整个教育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基础教育是关键,也是重中之重。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形势的判断,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以及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是针对教育全局讲的,对基础教育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基础教育战线而言,下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需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首要的要求就是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迫切需要教育在人才、科技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撑。在党和国家事业布局中,教育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支持教育发展,才能始终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是由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现状所迫切要求的。总书记指出,从巡视情况看,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力度和党组织功能发挥层层递减,越往下声音越小、工作越薄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相关地方、部门和领域得不到及时有效贯彻。
当前,基础教育党建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中小学党建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从省级层面看,全国有20个省份成立了教育工委,具体分管中小学党建;个别省份由高校工委分管;其他没有成立教育工委的省份,大都由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分管。在县级层面,中小学党建由教育工委分管;没有成立教育工委的,有的由教育局机关党委分管,有的由乡镇党委分管。二是中小学党的领导体制亟待完善。目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同时兼任党支部书记。在实践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中小学党组织如何设立、学校行政班子与党组织是什么关系、学校党支部或党委如何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三是中小学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在广大中小学校,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党的领导面临被虚化、弱化、边缘化的处境。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中组部,在加强中小学党建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的文件。下一步要按照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理顺中小学党建管理体制。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专门文件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理顺中小学党建管理体制,从制度上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党建工作的统一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党的领导体制。按照党中央要求,就加强中小学党的领导提出意见,明确学校党委(总支、支部)和校长的关系,明晰各自的职责,支持校长自主开展工作,把中小学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三是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各地在市县两级教育干部配备上,着眼全局,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育规律、熟悉教育业务、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优秀干部主管教育工作或担任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配齐配强中小学校长。四是加强中小学党组织阵地管理。切实抓好学生德育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将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发挥好党组织在政治保障、方向引领等方面的作用。
二、突出中小学德育实效
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根本性、引领性。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放在第一位的。抓好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德育上去了,见了实效,学校面貌将大不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是极大促进。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对德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第二部分(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了很大篇幅讲德育。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加强品德教育,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要坚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总书记不仅强调了德育的极端重要性,还全面阐述了德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对我们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德育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但要清醒认识到,德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实践中面临许多困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德育工作之所以难,一方面,是因为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德育效果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例如,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上的负面信息对学校德育就带来了很大挑战。在价值多元、社会环境多变的条件下,学校德育确实不易开展,有时甚至显得孤掌难鸣。另一方面,德育涉及认知、情感、实践等多个层次。学校德育能较好地解决道德认知问题,但不易形成情感认同,要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实践就更加困难。这是学校德育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另外,德育还受评价机制的影响。目前的评价体系,强调智育多,过于看重分数,客观上导致学校和家庭对德育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反映到学校育人实践中,往往是对德育口头上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很好的手段,效果不显著。因此,要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针对德育薄弱环节,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德育工作体系。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在育人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将德育摆上重要日程,将德育的“龙头”地位确立起来。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校园欺凌、学生涉毒、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都与德育有密切关系。要树立大德育观,将德育工作延伸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重视课堂内的德育,还要抓好课堂外的德育,设法将德育链条延伸到网络空间。要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加强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衔接,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治理,特别注重净化网络环境,创造健康向上的绿色网上空间。要重视发挥班级文化、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实践证明,德育可以促进智育,德育抓好了,校园一定风清气正,学生学习动力足,学业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二是要改进学校德育。要尊重德育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安排德育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让德育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改变德育就是说教的刻板面孔。每一名教师都肩负着德育的责任,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德育的功能,要设法将德育贯穿中小学每一门课程、落实到每一个课堂。要抓好教师队伍这个关键,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让广大教师切实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堂、典礼、仪式、活动,融入校园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帮助他们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行。要重视宣传典型,广泛开展“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正面引导,弘扬正能量。
三是要强化德育实践。德育需要在实践中深化,德育的效果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要利用多种方式,动员全社会最优质的资源为德育服务。要积极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公共文化设施和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功能,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实践平台。
四是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评价。评价是“指挥棒”,没有评价的约束,对德育难以真正重视;评价导向出了偏差,德育也难以搞好。德育评价很重要,但操作起来很难。这主要是因为德育涉及面广,对认知层面的考查容易,但对情感和行为的评价比较复杂,且不易达成共识。做好德育评价,一方面要设法推动各地从师资等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刚性考核,将德育责任特别是对校长、教师的责任压实。另一方面要改进德育课程评价,特别是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强化德育内容,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德育知识,还要注重规范自身行为。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德育评价,切实改变德育可有可无、流于形式、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
三、提升中小学智育水平
传授知识是基础教育的本职工作。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偏重知识系统传授,在智育上有优势。从我国学生参加PISA测试和参加各类国际学科竞赛情况看,我国中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等方面,处于领先位置。
但也要看到,我国中小学智育同时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过度功利化,片面强调应试,唯分数、唯升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升学成绩“一俊遮百丑”等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知识学习占用时间过多,且存在作业质量不高、重复机械训练等问题,影响了全面发展。三是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普遍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主体性没有充分激发,学习行为缺乏兴趣和动力支撑。四是课内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不够,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阅读、写作、表达、动手等方面的素质培养相对滞后。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敏锐洞察到了我国基础教育在智育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对加强和改进智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总书记同时明确要求,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真正的突破。
下一步加强和改进智育,要针对突出问题,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课程建设。积极稳妥推进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三级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标准,编好审好各学科教材,切实把好教材质量关。指导督促各地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断丰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二是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着力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切实抓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中小学创新作业模式,提高作业质量,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刷题”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注重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多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同时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切实抓好教研工作。健全教研工作体系,为教师开展教研创造条件。通过教研,帮助教师吃透课程方案,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重视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经验,这个优势不能丢。四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考改革,既要强调打好共同基础,又要关注个性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既要注重考查学科学习情况,又要注重考查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不断提高命题质量,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又考查学习的深度,切实控制好命题的难度,增强命题的区分度。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积极推进多元评价,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五是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坚持疏堵结合,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盲目性、功利性,坚决遏制“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等不良倾向,切实将学生从校外培训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六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针对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发各种学习资源,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建立和健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校管理服务。此外,还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胜任能力。
四、强化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全方位的。让学生的体魄强健起来,不仅直接关系学生个人发展,还关系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对体育锻炼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总书记特别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和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当前,中小学体育工作仍面临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受评价机制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学校和家庭在安排学生活动时,往往会挤占体育锻炼时间。升学压力越大,这方面的现象越突出。二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目前的评价体制中体育的权重过低,体育课成绩的区分度不够,可有可无,学生体育表现的刚性约束不够,缺乏激励措施。三是条件保障不足。一些地处城市中心区的学校和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缺乏体育锻炼场地和设备设施,体育课师资总体缺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保障不够到位。四是存在偏重竞技的倾向,面向所有学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体育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五是保障体育锻炼的制度尚不健全。体育锻炼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甚至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对学校过度问责的倾向,学校在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时顾虑很多。在这次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忧心忡忡地讲道:“在体育锻炼上学校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不敢放手开展活动,长此下去怎么行?”
下一步,要着眼立德树人,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造就强健体魄,培养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首先,要在评价环节发力,探索将学生身体健康素质与升学挂钩,引导督促家长和学校不折不扣落实体育锻炼要求,不再任意挤占体育课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在这方面,应当有刚性要求。其次,要创新体育课教学模式,将体育知识学习、体育技能培养和体育竞技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体育的吸引力,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丰富体育课内涵,让体育课活泼起来、生动起来。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培训体育课师资,改善体育课条件。但同时应当明确的是,体育锻炼尽管需要条件,但不应受客观条件的局限,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将体育锻炼开展起来,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探索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模式。最后,要普遍建立校方责任险、学生意外伤害险等相关制度,将学校从体育锻炼的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打消学校的顾虑,让体育课真正开展起来,确保“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落到实处。
五、加强中小学生美育熏陶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我国,美育很早就受到高度重视。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庄子等思想家已对美育给予重视。到了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实施美育。鲁迅先生认为,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片面性,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育是不可缺少的。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总书记形象地指出,没有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总书记关于美育的深刻阐述,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层次认识,同时也指向了当前基础教育在美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反观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美育的确严重滞后。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到美育的独特价值,对美育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美育的现象。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和学校缺乏美育师资,音体美教育条件保障不够,美育在实践中确实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乡村学校,没有美育教师,没有美育器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外,在美育实践中,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等现象,美育实效不够理想。
下一步,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中小学美育工作,切实把美育工作抓出实效。一是要将美育摆在重要位置,加大音乐、美术器材设施配备力度,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培养,为学校美育创造必要条件,督促学校开足开齐美育课程,严禁以任何理由挤占美育课时间。二是注重开展面向每一名学生的美育,在认真上好美育课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学校结合实际,组建形式多样的美育社团,学生基于兴趣自主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社团,努力让每一名中小学生在读期间都有机会专门学习一项艺术技能,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三是要拓展美育形式,大力开展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的美育实践活动,鼓励各地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立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篆刻、剪纸等选修课程,广泛开展合唱、朗诵、集体舞、歌舞剧等校园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书法和美术教育是两种最基础的美育课程,尤其要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两门课程开好。
六、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这是一大理论创新,也是一大亮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阐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指出了劳动对于育人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认为劳动是“富国强民的大事”。其次,指出了劳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现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再次,就是对下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总书记花这么大的篇幅讲劳动教育,不仅体现了党中央的良苦用心,也凸显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党中央反复强调,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连劳动意识都没有、连劳动都不会了,这一培养目标很容易落空。总书记强调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参加劳动、学会劳动,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在劳动中磨砺品德、锻炼意志。我们一定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立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局,统筹谋划、系统实施劳动教育。
下一步强化劳动教育,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保障劳动教育时间,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二是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校园劳动、学工学农、志愿服务和创新设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尤其要重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衔接的劳动育人机制,让孩子们在家里和学校都养成劳动的习惯,多创造社区劳动的机会,要求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里事情帮着做。三是健全条件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为广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条件保障。当然,劳动教育不应受客观条件的局限,应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键是让孩子们养成劳动的习惯,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学会本领、磨砺意志。四是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学生日常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和记录,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七、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举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面向所有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义务教育还是基本公共产品,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要将公平作为根本价值取向。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继续对教育公平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城乡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和学习成长相对落后的学生,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总书记特别指出,要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水平。
应当说,多年来,我们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总体上看,我国发展十分不平衡,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教育的差距依然很大。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以及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实现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仍任务艰巨。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近年来基础教育资源加速向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汇集,乡村学生加速向城镇聚集,乡村教育面临生源流失、“空心化”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我们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持续缩小“四大差距”,兜住底线,大力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要更多关注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设法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
下一步,要按照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针对当前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具体到基础教育,一是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确保全国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二是要持续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消除大班额,切实做好控辍保学,确保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市、区)都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部分县(市、区)实现优质均衡。三是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多措并举,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四是要全力实施高中攻坚,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资源,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促进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五是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教育。针对随迁子女,在落实“两为主”、保证“有学上”的基础上,要推动改善教育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城市。针对留守儿童,要推动健全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群策群力的关爱服务体系,不仅注重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条件,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针对残疾儿童,要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增加他们的教育机会,尊重特殊教育孩子的个体差异,探索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模式,促进残疾学生融入社会。六是要千方百计办好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让公办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主体,确保普通家庭子女在公办学校体系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如果贫困家庭子女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将会阻断社会流动的通道,对公平的损害是短期内难以修复的,全社会都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八、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解决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有赖于形成良好的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治理水平,激发教育内生动力。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在充分肯定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基础教育阶段格外突出的问题是,教育的压力普遍前移,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着重从四个方面对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这几个方面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更加包容、更加多样、更加开放,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需求和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更好地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基础教育领域,下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有几项重点工作。一是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教育督导顶层设计,加强教育督导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创新督导方式方法,突出督导重点,让督导“长牙齿”,把教育督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要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设法为广大中小学松绑,在人财物等方面适当扩大学校的自主权,确保学校能够真正为自身办学行为负责,减少对中小学的各类检查评估,让学校的功能强大起来,把该办的事情办好,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三是要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合理引导家长的教育选择,着力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社会育人功能,形成育人的合力。四是要深化评价机制改革,着力扭转简单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不良导向,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失灵问题和误导问题。五是要提高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注重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扩大校长教师的国际视野,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国际班办学,支持我国中小学走出去办学,向全世界讲好基础教育的“中国故事”,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十一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