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湛: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怎样评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9-01-04
王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
四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没有这四十年教育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今天让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国教育。当下,我国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世界中上国家的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两条路推进:一条是以调整管理为主,解决校园资源的问题,以资源扩展来满足不断提升的基础教育普及水平;一条是通过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两届基础教育国家级的教学成果评奖,各地申报和最后获得肯定的获奖成果,可以说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都是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主要着力点而取得的改革成果。
第一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是在2014年,四年一届,2018年是第二届。这个奖由政府组织,是国家基础教育领域内有关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水准。受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组织评审工作,这两届都组织得很成功。
总体情况是这样:报送的成果经过筛查以后,进入网络评审的总数是1382项,其中包括新参加的港澳地区的10项成果。根据教育部关于评奖的分类要求,所有报送的成果分成38组进行网评,网评由760名专家各自作出评审,独立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由系统自动统计平均成绩,最后生成网评结果。网评入围以后,有563项成果会进入会议评审。会议评审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101名专家参加,其中高校专家51人,教学和科研及教育管理单位专家36人,中小学幼儿园专家14人。
在会议评审过程中,我们将所报送的成果分为14个组。经过各个组的评审之后,由评审委员会合议,投票表决。最终确定了特等奖拟授奖2项,一等奖拟授奖50项,二等奖拟授奖400项,一共是452个拟授奖项。
此次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奖参评成果共1382项,入围会议评审的有563项,入围率达到40.7%。会议评审后,产生获奖成果共452项,总获奖率为32.7%。
首先,按照学科类别和学段来分析。
这次成果奖的类别所包含的面是很广的,总共有21个类别,各类成果中获奖成果比例最高的是地理学科和科学学科。按学段来分析,这次分成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特教以及其他跨学段类型的成果。在申报的成果中,各个学段比例最高的是小学和其他类,其次是高中;在获奖成果中,其他类最高,第二是小学,第三是高中。这也符合我们的设想,相对来说,初中和学前在教学的研究、教学成果的取得方面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学前,其内涵建设还有待提高。
其次,按成果申报者所在单位的性质来分析。
按成果申报者所在单位的性质来分析。中小学、幼儿园所申报的成果占所有成果申报数量的70%,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科研单位占30%;中小学、幼儿园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数的55.7%。
再次,按照地区来分析。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建设兵团,加上港澳台总共是34个单位参加评审。获奖成果地区分布不均衡,高于平均获奖率的地区有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福建、山东、重庆、广西、香港、广东、海南、澳门等12个省、市、地区,共有326项成果获奖,这12个省的获奖数占获奖成果总数的72.12%。,按成果的研发和实践检验的时间来分析。
获奖的成果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不是现炒现卖就能取得的成就。申报成果中研发、实践检验时间在6至10年间的比例最高,占51.9%,获奖占比最高,为48.1%,获奖成果第二第三的分别为实践检验周期11至15年及16至19年,研发实践周期在20年以上的成果申报数虽然比较少,仅占5.07%,但是获奖占比却高达9.73%。而短周期成果,例如五年以下的申报成果占15.48%,获奖占比为5.97%,获奖情况与研发周期呈正相关。
(根据王湛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年会上的主旨报告整理)
教学成果奖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战线的崇高荣誉,是教育领域的重大奖项。作为评委,我参加了本次成果奖的评审工作,感触颇深:获奖的优秀教学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基础教育大踏步前进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充分展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奋、敬业和坚守的情怀。透过成果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我充满感动同时也更有自信。这些普普通通、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他们既有仰望星空的教育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苦干实干精神,在普通的教学岗位上进行探索、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以我首先要向他们表示祝贺;另外,本次申报成果涉及领域非常宽泛,闪现出各种非常好的理念,参与评审也增强了我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信心,增强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坚定教育改革的信念。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