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基础教育30个典型案例来了
发布时间:2020-03-05
1.办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的思政课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德育课教师王良,在教学设计中十分关注情感目标的达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用歌曲、图片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去渲染,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讲解,促进了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同时,把思政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搞设计、做计划,把课堂与生活对接、与家校联系,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特级教师吴又存特别重视采用情境表演、小组讨论、今日说法等方式,上好“开学第一课”。课堂上,他常常创设诗词情境,示范唱健康活泼、格调向上的歌曲,渲染课堂气氛,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下,他组织学生开展“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已坚持多年,还经常布置一些诸如“孝敬父母我能行”“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实践性作业。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陈明青结合高中生特点,更注重在把握学生“思想起点”的基础上说理,创设具有真实性、思考性、开放性的情境,在逻辑思辨中明理,让学生共情、真信。她不仅种好“责任田”,还加强纵横贯通、内外联动:既立足大中小一体化,关注阶段、螺旋上升,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还开辟社会大课堂,借力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破解课堂、现实“两张皮”问题。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三位思政课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发言教师,他们热爱思政课教学,并从不同学段的实际出发,在新时代不断创造着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的中小学思政课。
(来源:《人民教育》)
2.浙江杭州上城区:用思政课统领育人功能
杭州上城区教育局为了确保中小学上好思政课,首先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让思政课教师有信仰。突出党建引领,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情怀的人育人。让思政课教师有地位。专门设置“育人者”通道,使优秀思政课教师拥有专属的成长通道。在职称评定、荣誉评比中也开设相应通道。
上城区教育局提出,让思政课成为统领育人功能的核心。
全时段,多维度,守好思政教育阵地。让思政读物有效融入课程体系,思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时事演讲”“模拟法庭”“情景表演”等载体,让思政课堂灵动起来;教学时段全面延伸,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
全天候,多平台,拓宽思政教育疆界。融通校内外资源,让政府、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行走德育”,突破学校围墙,构建思政教育“网图”;首创“星级家长执照”工程,引导家长重视思想道德素养,讲好“人生第一课”。
思政课超越了一门课的限制,几乎统领了学校的各类育人活动,因为有了这样的地位,才会得到如此重视。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3.上海长宁:整体提升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上海市长宁区发现小学阶段部分思政课教师为兼职教师,教师缺乏学科专业背景,学科课程资源、学校校本研修乏善可陈。
长宁区建立起“专家引领、专题突破、区际合作、区校联动、基地实施、师徒带教、跨界交流”的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搭建了从学科专家到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一线教师的层级发展梯队;针对问题形成项目任务,助力课堂教学的改进;聚焦瓶颈问题,立足统编教材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
通过一系列措施,长宁区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极高协作能力的小学思政课教师团队,开发建设了不同年段的教学资源,提供了系列优秀课例群。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有效机制的支撑。
(来源:上海教育报刊社)
4.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将爱国之情变为报国之行
2016年,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建立了“模拟政协”社团,率先发起北京市中学生开展“模拟政协”的建言,社团开展了时政评论、考察调研、“社影建言”等活动,并参加人民政协相关活动,模拟政协社团代表受邀观摩政协会议。
为了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变为报国之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依托模拟政协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课程内容。选修课每周面向全校学生发布“时事政治”点评,对国内外大事进行政治解读;向学生讲解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如何撰写提案等内容,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个提案;同时依托模拟政协选修课开展模拟议政会;课堂上系统为学生讲授时政知识,让学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相关政策。
爱国主义教育不但要唤起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行。模拟政协,就是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的创新实践载体。创新思政课,更要多设计走心的活动和课程,让思政课不仅能“顶天”,更能“立地”。
(来源: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
5.“种子”课程: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播种于心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种子”课程。各学校通过有具体内容的主题课程,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道德信念等抽象的概念赋予生活化的具体内容,形成可以生长发育的美好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
例如,坊子区实验小学以制作巨幅中国地图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低、中、高年级学生参照此图分别开展“认知祖国版图、了解祖国省份、认识了解家乡”等活动;前宁小学“向英雄致敬”系列主题课程选取了65位英雄,通过演讲、课本剧、集邮、亲子共读、读书会等形式,传颂英雄的高尚品质;坊子区九龙中学在思政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情景剧、辩论、模拟法庭、社区调查等形式进行思考,极大提高了思政课的现实价值和学生的参与度;黄旗堡街道安泰小学的研学活动是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拜访孟良崮战役中幸存的老战士,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就是要找到抽象的价值观、德育理念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件、物品、人物、技艺的联系,通过与这些具体事物关联的活动来加深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比灌输更具感染力、说服力。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6.“时代楷模”陈立群:教育扶贫更应放眼长远
在2019年第35个教师节,中宣部授予陈立群“时代楷模”称号。陈立群原为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他一向关注教育公平,首创了浙江省的第一个“宏志班”。2016年退休后,他婉拒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报着教育扶贫的理想,告别九旬的老母,义务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担任校长。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在他所任职的中学里,3000多名学生中就有1300多名来自贫困家庭。
陈立群首先为学校解决长期遗留下的硬件问题,更为学校立了各种规矩,使教育教学有了基本的保障和秩序;他坚信教育扶贫的根本就是教师队伍,通过“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提升各个层次教师的教学水平,他还通过自己的各种人脉,请进来,走出去,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水平;他意识到校长在教育扶贫中的价值,在贵州专门成立了“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努力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他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关爱他们的学业,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志向,还会关心他们的家庭境遇;支教期间他翻山越岭、走寨访户,家访并资助100多户苗族贫困家庭,足迹遍布台江县所有乡镇。
两年多时间里,台江县民族中学招生录取分数线提高了近200分,考上本科的学生数从全州垫底冲到了全州最前列。当地老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又回来了:2018年台江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
陈立群有纯真的心、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同时,他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教育扶贫不能只关注一方或一届的学子,要有更长远的眼光,要能给贫困地区提供长期的造血功能:从教师校长队伍建设、观念的改变和播种、制度建立和完善等方面作出影响深远的改变。
(来源:《中国教育报》)
7.重庆江津区:教育扶贫“全覆盖”“零拒绝”
密织资助网络,确保贫困学子“能上学”。资助全覆盖,惠及贫困学生30.5万余人次;拓宽助学渠道,设立“区—镇(街道)—校”各级助学基金,对有寄宿需求的贫困学生优先预算安排。
推进补短项目,办好百姓身边“好学校”。通过集团办学、结对帮扶、全员培训等形式提高保教水平,通过就近设点、安全整治、规范收费等举措,提高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6所,完成“全面改薄”、校舍维修项目497个,切实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办学条件;实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农村教师核编调配、师资交流、福利待遇等“六个倾斜”政策,交流233名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岗位补贴,最高达1300元/月。
加强留守儿童、残障儿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完善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长效机制,推行代理家长制,开展圆梦行动、连心行动、家访行动、安全行动,为3万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常规体检;全面完成6-14周岁残疾儿童少年摸底调查,实施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服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坚决不让一个孩子因残疾而失学。
教育脱贫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部署,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需要拿出真金白银付诸实施,需要投入人员,需要制定长效的保证机制。
(来源:教育部官网)
8.浙江杭州富阳区:小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劳动清单”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向全区小学生发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将“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农场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列为小学生劳动的内容,每个年级都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75件劳动事项,每所小学都可以量身定制自己的“清单”。
例如,在《一至六年级家务劳动建议》中,每个年级都设置了15项明确规定,涵盖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一年级学生在家能垃圾分类,学洗袜子、红领巾,会剥豆,学习用扫把扫地,会用畚箕,会洗水果,当客人来访时,会用泡茶招待客人等;二年级用拖把拖地,饭前帮家人盛饭、摆碗筷,饭后收拾、擦桌子并学习洗碗筷,会淘米并能用电饭煲烧出软硬适中的米饭……
该区还发放劳动币,兑换特制的少先队勋章、学习用品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该“劳动清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区教育局对学校经验进行了提炼和推广,为小学劳动教育明确了抓手,打通了劳动教育在家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澎湃新闻)
9.江苏常州:重点解决劳动教育被弱化的问题
针对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周一至周五空置、周六周日爆满的情况,常州市投入1.3亿元将其打造成劳动实践基地。该基地拥有26个工作室,开设21门课程,每年能够接纳市区23所初中、8所高中3万余名学生集中学习。
近日,常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体系。该意见重点解决劳动实践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社会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等问题;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个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有措施、有目标、有机制,能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在区域的深入开展。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10.江苏南京:加快、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江苏省南京市坚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作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主要途径。2019年,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强化“四个驱动”,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
一是强化目标驱动,严格根据“每万常住人口配建幼儿园不低于12个班规模”的刚性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目标,对各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进一步明晰目标要求。
二是强化政府驱动,把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各区政府“高质量发展年度监测”,建立通报和约谈机制,推动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统筹解决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中的规划、土地、资金和人员等方面困难和问题。
三是强化双轮驱动,坚持“扩增量”与“转存量”并重,通过持续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以及新改扩建和政府“回购”,近年来每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个以上;通过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促进工程”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民办园提供有质量的普惠性服务。
四是强化政策驱动,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将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从目前的7.91%提高到10%以上,每年安排市级学前教育专项奖补经费不低于2亿元;逐步提高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公办园缺编教师问题。
小区配套园建设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主要途径,撬动小区配套园治理,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层层推进,打通各个环节,南京市政府以政策作为最强驱动力,为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来源:教育部官网)
11.小区配套园治理的“日照经验”:建新补旧、即建即收
针对城区公办幼儿园不足、政府财力有限的现状,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实施了《日照市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幼儿园作为土地出让时招拍挂的前置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与新建小区同步建设,建成后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为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照市通过“一园一案”方式逐园制定方案,对已建小区补齐“旧账”。针对已建成小区未规划幼儿园的,将小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改建成幼儿园;针对产权、土地权仍属于开发商的,教育部门与开发商签订办学协议书,永久性使用权归教育部门所有;针对原来已办成高收费民办园的,通过动员开发商降免租金、政府回购、回租、补贴等方式,办成普惠性民办园。
“日照经验”创新在何处?在政策铺垫前提下,政府关注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各个主体各个环节,“一园一案”,根据不同建设阶段的小区配套园现状,出具具体方案,切实解决问题。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12.湖南泸溪:乡村教育振兴的县域探索
湖南省泸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在泸溪,教育却是该县的“一号工程”。
“四个优先、两个依法”说明了教育在泸溪的地位:工作优先部署,问题优先解决,项目优先建设,经费优先保证,县财政依法安排教育预算和实行教育预算单列、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仅2018年,对教育的投入就超过了全县财政收入的总和。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泸溪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教师津补贴政策,为所有乡村教师在校内建一套住房,教师福利待遇与公务员一样。泸溪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每年一度的教师节大表彰、大游行,让教师成为全县最受尊重的职业;党政领导全力以赴关爱教师,走遍每所乡村小学。加强制度建设,坚持质量导向,出台《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教学质量效益评价方案》《校长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等,让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权责所在、绩效所在,建设一支“有为又有位”的基层教育干部队伍。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泸溪的重中之重。18年来,该县未强撤一所村小,几乎村村都办了学校。出台“村小建设18条”,实施“一校一品”工程,强弱校进行“捆绑管理”等,成效显著:2019年,全县学生巩固率小学100%,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名列全州前茅,高中教育质量在湘西州一路领先。
泸溪能办好乡村教育,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泸溪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为了留住优秀教师,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泸溪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穷财政”也能办出“富教育”,泸溪县为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创造了颇有价值的经验。
(来源:《人民教育》)
13.江苏张家港:治理现代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江苏省张家港市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示范县(市),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之后继续加大投入、调整重点,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基本追求,通过三种途径探索区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建设优质学校。从清晰的办学理念、健康的校园生态、学校文化的社会领导力等三方面入手,提升学校的文化输出能力;通过课程再造,寻找“适合的教育”,逐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创新协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社区、家庭等在共同的发展目标统领下,建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先后组建14个学校发展联盟,随着成员学校的壮大和优质发展,学校发展联盟已经从“帮扶模式”跃升为“协同发展模式”。
第三,聚力队伍建设。大力建设“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备课组”等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发展、学科发展和教学改进;在教师流动上提出了“能量流动”目标,使流动的教师成为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动力;启动“优秀师范生培养计划”,鼓励本地区户籍的优秀高中生报考211或985院校师范专业。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张家港市不仅以文化输出能力激活学校发展,更调动了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社区、家庭等多个主体,与学校“依伴”,化单一辐射为多点合作,在塑造学校品牌、建设优质教师队伍等方面形成了区域合力。
(来源:《人民教育》)
14.辽宁辽阳:协作化办学为薄弱校开辟“逆袭”通道
为了全面改造薄弱学校、提升区域教育质量,辽阳市教育局把推进协作化办学作为全市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在不改变协作校行政隶属关系、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采用统一管理的模式,结合各校实际水平和地域因素,按照“团队内异质、团队间同质”的原则,建立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协作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优质校引领、名师示范、团队共享、城区联动、团队齐动、共生双赢的模式,探索出一条队伍建设、学校改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在协作校协助下,辽阳14中依托以各校优秀教师为骨干的教研联合体,开展精细到各年级、各学科的集中培训、集中备课、共同研讨、诊断教学、分享课例、交流经验;协作团队内实行教师干部互派、跨校教研、跨校任教,实现了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成立家长学校,邀请家长观礼、参加监考、听评课活动、参与课后服务管理等,实现了家庭、学校、社区的“共享、共育、共赢”。
薄弱校改造需要外力拉动、支持,协作化办学不新鲜,但做得实在、解决问题是关键。
(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
15.上海: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引领育人方式改革
上海的“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在整体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上有四大亮点。
第一,建立阶梯晋升机制,让基础不同的每一所学校产生动力。特色高中晋升有两条路径:一是对特色普通高中发展进行三段式划分,即特色项目阶段、学校特色阶段和特色学校阶段,普通高中学校可以据此判断发展阶段、清晰发展路径、明确发展重点;二是形成市区两级特色学校梯队。阶梯晋升有效应对了学校广泛介入和分层拔高的矛盾。
第二,聚焦更关键的上位问题,开展特色研究与实践建设,确立了“基础性是每一所特色普通高中特色教育的起步线”的立场,坚持每所特色办学的高中必须形成一套完整而有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
第三,评估过程和学校发展过程统一起来,从传统单一的贴标签行为转变为“贴标签”和“重发展”兼顾。
第四,上海市在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之间着力形成纵向协同、横向关联的特色建设共同体,建立良好沟通,弥补特色资源短板。
特色高中建设是综合个人发展、国家需要、时代发展的结果。上海聚焦上位问题开展特色研究,研究得深、看得远、行动坚决、方法恰当。
(来源:《中国教育报》)
16.发展目标教育,开辟“多点成才”新局面
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近20年探索“发展目标教育”,让每个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就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逐渐开创了农村教育“多点成才”的新局面。
学校通过“科研拉动”,按时间长短形成了一套发展目标体系:“长远目标”即理想,贯穿义务教育九年;“阶段目标”即“初中后做什么人、干什么事、上什么学”,有初中后→普高→大学、初中后→职高→高职大学、初中后→中职→就业3个选择方案;“近期目标”即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的“成长目标”。三个目标彼此关联、层层递进,是从当下到理想的路线图。
“近期目标”是学生每天一言一行的引领与标准,也是教师工作的着力点。分为品行、学业和专长三个维度:“学业目标”含成绩、态度习惯方法、学业跟跑目标三个指标,从相关标准和核心素养中系统整理出分学期的“态度习惯方法‘菜单’”和三级“品行目标”指标,供学生选纳。“近期目标”的确立和评价分三维落到评价卡上,一学期一套、一个月一填,逐月推进。
为保障落实,学校一是研究出“目标形成”课程体系,包括9个模块共148节课,背后以“八有”即有原则、有责任分解、有侧重、有课时、有课程、有结果、有推动、有使用等做刚性支撑。二是对管理、德育、教学、专长培养、综合素质评价、劳动教育等操作模式进行探索,破解了农村教育中的难点、瓶颈问题,同时在升学之外开辟了艺体、高职两个优质人才出口。
该学校扎根农村大地,20多年来创造性地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地,成为全镇的人才培养中心、农村文化建设中心、为农服务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村教改中的重要典型,值得推荐。
(来源:《人民教育》)
17.清华附小:价值观体系转化为师生内在的行动逻辑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是清华附小的行动作战指挥图。行动纲领每年都修订,每年40岁以下教师还要闭卷测试,考完还要评比总结。建立起一套学校价值观话语系统,进而转化成教师内在的行动逻辑。
学校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体系。比如段长负责制,段长是学段的教育教学第一责任人,要让段里每个人都能近距离接收学校信息,即便是段会也非常重视仪式感。激发教师走向优秀,关键是创造内生机制,激励教师成为同行的榜样,学生的审美对象。
人事评价,一方面要“对表”,对人事进行过程性数据跟踪,抓的是“效能”。另一方面要“对标”,从“关键事件”看教师的“个人发展力”和“影响力”,重点考核教师对学生培养、学校发展的贡献。
绩效改革上,清华附小制定了绩效配比公式“4∶4∶2”。第一个“4”,考核的是作为学科教师的工作,第二个“4”考核的是班主任或副班主任的育人工作。这两个“4”是最核心的,也就是“教学教研+教育管理”。“2”考核的是“公益服务”。
有活力的学校,机制是内生的。内生的机制更需要用师生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行动逻辑表达出来。
(来源:《人民教育》)
18.山东271教育集团:全面育人理念激发办学活力
山东271教育集团在全面育人体系创新上下功夫,打造出一个科学有效、可落地、能评测的综合育人体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构建了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构建了以国家课程实践与创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主题课程完善与提升为维度的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结合课堂“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的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自编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全学科覆盖的学科学习设计与指导用书,制定并通过《山东省271教育阅读课程标准》,让阅读成为一门正式课程,同时规定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2-3项体育项目,还必须再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
学校还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关键命脉,通过打造核心育人团队,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为教师提供有层次性与多样性的专业成长平台,实施项目管理,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仅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还要让课程与学生身心、灵魂达到高度融合。通过多元课程体系和课堂改革,显著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来源:《人民教育》)
19.“走课”:让深度教研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区配套小学,近300位教师,平均年龄32岁,入职不足3年的教师100余人,占到36%。如何尽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他们创造了“走课”教研。
与“选课走班”中的“走班”不同,教师“走课”(或叫“走班”)就是学生的班级不变、教室不换,由不同的教师轮流走进各班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年级、教学任务,自由选择组成3-5人的“走课组”,集体研究,分工合作。其优势在于,既能保证小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又能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不同教师精心准备的优质教学,还能促进教师间形成互帮互学、共研共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走课”从形式上看不算“新”,这种教研创新之“新”在于,对每一位教师的角色要求,让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变得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于把每一位教师走课的过程作为教师“磨课”的过程,变成全体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在于将一学期只有一两次的深度教研变成了每一位教师工作的常态。
全校近300位教师人人参与,目前已形成各学科近70个“走课”小组,“走课”将全体教师带入自觉教研之中,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和潜能。
“课”是教师教学水平、爱生情感的外化,上一节好课,教师的境界就会提升一层,就能从学生眼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来源:《人民教育》)
20.跨区域集体备课,助力个人与团队共成长
“跨区域集体备课”教研方式的策划者为浙江省“小学数学乡村教研共同体”。参加人员有乡村教研共同体学校分管教学校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新手教师及共同体学校所属县(市区)教研员。各校不超过6人,其中3人必须是5年内新手教师。先后有120名教师参与了活动,被邀请的特级教师和教研员全程参与并指导活动。
跨区域集体备课,一方面以单元内容为视角,让教师经历备课的全过程,从梳理教材重点、诊断学生学习难点、构建教学框架、撰写教学方案、模拟上课、课堂实践等各个环节,提升教师个体的备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研修方式的转变,真正体验集体备课中由个体差异、区域差异带来的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校及区域日常教研,助力教师团队成长。
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三五成群、抱团研修的教师,更能体会到一个团队从观念到行为的全面更新,有助于在今后的日常教研中形成团队价值观。
(来源:《人民教育》)
21.“人民教育家”于漪:典范的作用与力量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获得了“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一时间,她的事迹得到更广泛的传扬,如下的优秀品质也一定会对每位教师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
于漪拥有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的信仰自觉。“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她把“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把“一切为民族”作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她有生命不息、进步不止的奋斗精神。成长阶段那关键的两三年,她晚上9点以前工作,9点以后学习,天天明灯伴她过半夜。做教师,她勇过教材关、口语关、学生关,把每一堂课都视为探究专业奥秘、洞悉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必由之路。成为特级教师后,为了给更多教师带来启迪,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她上了惊人的近2000节公开课。做校长后,她以不倦的行动扭转了学校的精神气质。退休后,她依然坚守在教改第一线,践行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誓言。
她有敏于回应时代挑战的独立思考精神。“教文育人”观、“人文说”、“三个制高点”办教育、树立当代中国教育自信等思想都体现出独立思考的勇气。她的思考精神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反思上,“我对自己,无论是学术水平、情操品位、业务底蕴、教学能力都不满意,说实话,一辈子没有上过一节十全十美的课”。
她有与时俱进、充满仁爱、胸怀天下、实事求是、一身正气的风范。她终身都在不断学习;她相信师爱的最高境界叫作“仁爱”;她能跳出学科、专业的局限,每每从社会、国家全局全域整体、系统地观察思考问题;她总能讲出“真话”,这是她不回避矛盾、求真务实的人格写照……
对于漪老师一生经历、思想、精神、品质和贡献的总结与宣传,会对今天和未来教师的成长带来很多益处。
(来源:《人民教育》)
22.山东青岛:简化督查考核,教师摆脱“表叔”“表哥”
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2013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积极推进学校考评改革,将各科室的所有检查、评比、考核项目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每学年度末由区教育督导室牵头,各科室共同参与,对学校进行集中考评。
在考评程序上,学校先全面自评,督导室在此基础上征询各方意见,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等指标中选取几项作为必查指标,然后由学校自荐一项特色发展指标,最后由督评专家随机抽取一项指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查验指标,以抽验结果为学校归档赋分。最后根据各学校得分情况,确定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
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由督导室对学校实施考评,全面实行无纸化考评。督导室搭建了网络考评平台,所有评估活动均在平台完成,评估材料直接上传到网络平台即可。在评估的过程中,第三方专家在平台上审核档案资料,并从中选取实地查验指标,学校相关指标确定后再组织入校。
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创新形式简化督查考核,就是从上游层面切实为教师减负,从而让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工作。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23.北京拟建教育“专职执法队”,告别教育部门能管不能罚的尴尬局面
2019年,北京市探索建立市级教育行政执法专业机构。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9年教育法治工作要点》中,明确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推进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并做好督学与执法衔接工作。一方面,市级教育行政执法专业机构有望筹建;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区教委将整合执法力量,设立区级专门教育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和全过程记录,加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
同时,北京市将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定教育行政处罚工作手册,规范处罚程序。借助北京市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对履行教育监管职责不积极的单位负责人实施约谈,对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单位进行通报,做到执法岗年人均行政检查量不低于50件次,教育行政处罚该罚必罚。
面对一些违规教育机构,教育主管部门“能管不能罚,能劝不能禁”的尴尬将告一段落。
(来源:《北京日报》)
24.江苏无锡:责任督学走向学校现场、服务发展、寓导于督
自实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以来,江苏省无锡市积极发挥责任督学的沟通协调作用,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指导,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督学是学校的专属顾问。无锡市锡山区责任督学协同区教研员对学校开展指导服务,与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合力打造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高效课堂。
督学是政府的专业参谋。无锡市责任督学在分析反馈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其参谋职能。
督学是群众的贴心专家,督有法,导有规。事实上,学校不希望被动接受检查、评估,而是迫切希望督导人员能够倾听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声音,了解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问题,为学校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
不以检查为目的,更不以“钦差大臣”自居,而是以真诚的态度、积极的沟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把好脉”“会好诊”“开好方子”。
(来源:《中国教育报》)
25.浙江温州籀园小学:家校联盟共同体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建立了完备、有效的家校共同体联盟。联盟向家长提供各种育儿指南。包括新生家长课程,向一年级家长传授学习习惯养成指导、英语拓展家长指导、亲子阅读家庭指导、作息攻略、睡前习惯养成等内容;籀园家学堂结合当前的教育热点、难点,回应家长的需求及他们关心的话题;空中家长汇开创微信公众号推出优秀家长养育案例;养育工作坊是针对家庭教育出现困惑特别开设的研习班。
学校提供亲子活动课程。课程主要包括亲子共读、亲子劳动、亲子运动、亲子公益、亲子研学等项目。同时,给家长提供助力学校教育的机会。家长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时间等予以申报,学校的家长助力中心汇总这些信息,建立志愿者网络招募平台,引导、协调家长助力学校教育。
学校的事务繁杂,教师工作任务重,如何让家校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如何确定家校职责的界限?籀园小学给出了答案: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上述制度、建立的各种机构,有效保证了家校关系长期处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状态。
(来源:《温州教育》)
26.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气韵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小学在美育课程建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气度、神韵”与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结合,构建了“文化理解”“艺术鉴赏”和“创意表达”三类美育校本课程,引导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学校研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鉴赏”课程,内设“民乐赏习”“戏曲品鉴”“国画赏鉴”“古建欣赏”四个子课程,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中华文化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学会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人格。
学校创设了“创意表达”课程,以动手实践创作活动为主体,设置“山西非遗”和“实践基地”两个子课程。实践促进了知、情、意、行间的融合转化,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中华文化之美,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建立起关联,激发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甚至生发出艺术表达的中国创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教育必须重视的精神财富。该校的探索既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气度、神韵”,又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有目标、有路径、有效果、有意义。
(来源:《人民教育》)
27.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组织生态和空间变革
(1)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班组群,解放教育的生产力;(2)构建“真实的学习”课程实践体系,有机融合分科与综合的优势;(3)创新学校教育空间,通过分享机制与多功能空间,形成灵活开放的学校;(4)构建矩阵式和扁平化管理架构,为师生提供有归属感的社会人文环境。其主要措施与方法包括:
突破原来以单一“班级”为单位的刚性组织形式,来自三个连续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即班组群,不同学科教师协同育人,发展成了不同年级灵活组合的多元柔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真实的学习”课程实践体系,建立班组群教师研讨分享机制,开发基于真实任务的综合性学习,共同学习与创造,形成新型的学习关系。
创建支持“班组群”的第三空间。在保持学科教研组的基础上,增加“群组长”这一领导角色,全面负责班组群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在保留班主任的基础上,增加“导师”角色,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的双导师制。
从空间设计的创新切入,引发教育教学理念、方式的整体性变革,让学校教育更加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来源:《人民教育》)
28.艺体“动手创”,全面统整学生能力
上海市福山证大外国语小学开发“艺体动手创”课程,推进学科融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不断进阶提升。
跨学科的开放型长周期课程艺体“动手创”,将自然、劳技、信息、探究课等进行校本化统整,促进学生审美情趣、音乐表现、体育技能、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发展,使综合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落实。其中艺术教育以音乐特色项目为抓手,开发“音乐ipad”主题课程,学生通过音乐工程技术,用ipad模拟操作不同的乐器,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体育以网球特色项目为抓手,设计网球STEM课程,从环境场地、装备保健、检测器材等方面设计若干小项目,将网球元素与STEM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这种教学方式迁移到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福山证大外国语小学的“艺体动手创”课程,围绕固定主题将分散科目进行整合,具体课程设置突破单一体育艺术的学科局限,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领域知识贯穿其间,扩展了STEM类课程的边界。
(来源:《人民教育》)
29.“新基础教育”实践20年
1999年,叶澜教授与上海市闵行区开始了以“协作式引进”为模式的“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至今已坚持了20年。
1997年,叶澜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阐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其关键点在于,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整体转型性变革,用“贴地式”的状态深度介入学校的教学变革实践中。新基础教育当时被认为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中国制造”。
在20年的实践过程中,叶澜和她的团队给予了参与者充分的自由——愿意就干,不愿意就退出,他们会“逐字逐句修改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统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切实抓好观念的落实。10年后的2009年,闵行全区自愿参与“新基础教育”实践的学校从17所扩大到66所,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近九成,整体性改变了闵行区的教育生态。
2014年,该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研究团队”,是全国唯一来自教育学科的教师研究团队。20年后的2019年,新基础教育已经深入沪、京、苏、浙、鲁、豫等12个省份的200多所学校,带动了3000多名教师、数万名学生一同进行研究。
“新基础教育”理念抓住了学校整体转型这个核心和关键,因而它的最大成就也就表现在学校的切实转变上,这种变化是持续而显著的,而学校又是有效维持和巩固一种良性教育生态的基本单位,因而也就能顺理成章、持续性地成就了一批批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朝着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向上转变。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0.统编教材培训从作业设计入手
从2016年开始至今,浙江省基于全省课程改革和实际教学情况,把作业作为统编教材培训的一个切口,指导教师从学与教的视角思考作业内涵、研制作业内容、开展作业实施。
作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设计作业必须坚守两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主要表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相关性和学习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二是单元整体性原则,这包括单元内的整体性,也包括单元与单元之间语文知识的统整性。
作业中设计学习支架。知识支架提供学习资料的提示;方法支架指向具体任务的解决路径;程序支架导引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作业以深度理解性学习为旨归。作业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思维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即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更为复杂、层级更高、更具综合性的学习和脑力活动。
作业要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整合零散的碎片目标,从学科结构的角度思考作业设计,努力构建能够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的专题研究类作业。
作业设计是学生减负增效的一个重要战场,也是尚未彻底研究透的一片蓝海,浙江省把作业设计的新理念融入统编教材的培训中,使全省的教师都重视作业设计,摆脱作业设计的随机性、重复性,知道作业设计的原则,并明确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