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出炉!陕西教师丁海燕入选!
发布时间:2020-09-04
今天(9月4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陕西省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丁海燕入选。
今年是第11届楷模推选活动,为加大表彰力度,从今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将联合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考虑到抗疫的特殊情况,决定增加2个高校附属医院优秀教师名额,今年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按照人选要求,经前期各地推荐,共产生66名候选人。根据工作安排,推选委员会对各地报送的推荐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核把关,7月23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教育部官方微信等媒体对66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公示展示,同时接受社会实名投票,营造了浓厚氛围,产生了良好反响。
公示结束后,推选委员会组织召开推选会,结合公众投票情况,通过分组推选、大会评定、无记名投票等环节,产生了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包括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张伯礼,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窦桂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胡豫等。
这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兼顾了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因素,既有在抗疫中表现突出的名师大家,如钟南山、张伯礼,也有在乡村默默奉献的一线教师。他们模范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认真贯彻“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事迹感人,集中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从教30年
任代课教师22年
尽管工资微薄
但她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脊柱侧弯
胸椎、腰椎增生
腰椎失稳、全身性骨关节炎
......
未曾缺过一节课
翻山越岭
爬沟过河
到学生家辅导、补课
习以为常
学校的任务无条件完成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告诫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无微不至的教导与关怀
让曾经调皮捣蛋的孩子
变成孝心少年
任教小山村
20余年走出大学生40余人
改写该村多年从未有大学生的历史
丁海燕,女,回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
她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30余年,任教期间,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为学生辅导、补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
自己的孩子对待,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吃送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丁妈妈”。热心帮助同事,指导
年轻教师,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余深入到学生和群众中,利用家访等时机,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尽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长期义务照料村上的两名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书写师者风范,诠释立德树
人。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事迹简介)
(向上滑动查看详细事迹)
——记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丁海燕
扎根贫困山区30余年,恪守清贫,倾尽半生心血开蒙启智、教书育人,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大山深处,点亮大山里孩子们不一样的明天……她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日复一日用爱和坚守书写着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不凡和伟大。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山区是革命老区,彭德怀、汪锋、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如今,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传颂着一位山村女教师的动人事迹。她,就是50岁的回族教师丁海燕。
丁海燕是国贫县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一名普通教师,中共党员。她扎根贫困山区30多年,以校为家,克服生活拮据、身体病痛等困难,兢兢业业,用爱播撒知识的种子,照亮革命老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她坚守从教初心,开蒙启智,教孩子们成才先成人;她坚持言传身教,全面育人,奋力描绘山区教育的美好明天。近20年来,丁海燕所任教的小山村走出了40多名大学生,改写了该村多年来没有出过大学生的历史,并成为全县走出大学生最多的村子。她先后获咸阳市模范教师、咸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及咸阳市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
1986年2月,19岁的丁海燕被推荐在家乡的金盆村小当了一名语文代课教师。这里沟大壑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从小亲历当地村民艰辛生活的丁海燕,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山里的娃娃们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拥有和父辈们不一样的人生。
丁海燕深知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老师想让学生成为什么人,自己就要做什么人。刚走上岗位,她就和自己“约法三章”:学校交给的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告诫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一坚持就是大半辈子。
丁海燕爱教书爱孩子,从教30多年,她几乎一直吃住在学校。每天从一睁眼忙到熄灯,满眼满心都是学校、学生的事儿。
因为爱,孩子们从丁海燕身上看不到“老师”的架子。她和学生课间一起做游戏,抢抹布、扫帚,争着打扫卫生。冬天带学生上山捡树枝,用砍刀截成段,生炉子取暖。旬邑自古是三省通衢之地,当地村民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差异大。一些孩子受不良环境影响,行动懒散、语言粗俗、不讲卫生,甚至偷着抽烟喝酒。丁海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品德课、语文课及班队活动,给学生反复讲“一日常规”,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余,还把个别不讲卫生的“顽固分子”找来,强行给他们洗头、洗脸。在丁海燕的言传身教和不断督促下,孩子们身上的“野气”少了,语言文明了、行为规范了。
在学生们眼中,丁海燕是老师,更像妈妈。马栏山区的冬天特别寒冷,一下雪时常会有年龄小的孩子怕冷逃学。为了让学生按时上学,每天下午放学前,丁海燕都要问孩子们:“今天很冷,你们怕不怕?”“怕。”“那怎么办?”“我们跑步。”“我们挤暖暖。”“对,这就叫想办法。不逃课才是小英雄!明天可能会更冷,你们该怎样做呢?”“我来”“我也来”……“说好了,老师明天会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等你们,要是谁鞋湿了,老师给你们烤干,穿上热乎乎的,可舒服了!要是谁手冻疼了,老师就给你们捂暖和……”她还买来小零食、文具等作为奖励。就这样,年复一年,丁海燕“哄”来了一茬又一茬学生,又把他们一个个送进了更高学府。
爱是需要能力的。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尤其是听了优秀教师的展示课之后,丁海燕深深感受到压力和差距,她开始废寝忘食地工作、学习。白天给孩子们上课、辅导,开展各种活动;晚上备课、批改作业,自学教育教学理论,还报名参加了师范学校的函授学习,家里的锅台上、案板边都夹着书,就连走路手里也捧着本书看。几年下业,她顺利完成了函授学业,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因为爱,丁海燕在教学上从不惜力,舍得花心思。她备课求“新”,上课求“活”,辅导突出“针对性”,练习讲求“多样化”,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编儿歌、做游戏,教低年级学生学识字和算术;她把一篇篇课文变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她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进行点拨、激励。多少个节假日,她翻山越岭、爬沟过河,往返好几公里到学生家里家访谈心、辅导功课。
多年来,丁海燕所代学科成绩在县级质量检测中都是名列前茅。从1999年以来,她所任教的村子考入大专及本科院校的学生有40余人,成为全县走出大学生最多的村子,改写了多年来该村从未走出过大学生的历史。
30多年来,丁海燕始终坚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和学生们在一起。她说,人生最充实、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和学生们在一起。往前看是希望,往后看是美好的回忆。
2008年,民办转公办的丁海燕,第一个月领到了1049元工资,她简直不敢相信,激动得把钱数了一遍又一遍。外人很难想象她这些年的艰辛。民办教师每月很低的工资她拿了近20年,经常入不敷出。最困难的时候,工资领到手还了账就所剩无几。为了多挣点钱,丈夫去了外地打工。看她日子过得恓惶,同事们经常你几十、我一百地帮衬她。
常年的辛勤工作和艰苦生活,丁海燕积劳成疾。那时候工资低,为了不耽误学生,她就经常忍着,即使去看病也是找没课的时间,几乎从没耽误过上课。2003年,她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去医院一查,患了严重的双侧乳腺增生。医生建议住院治疗,想到全班几十双等她上课的眼睛,她谢绝了医生的劝告,只带了一些药就回到了课堂。从此药再也没断过。
同事们说,丁海燕就是工作太认真,累出的病。为了治病,多年来丁海燕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治疗也断断续续。2004年,她的双侧乳腺增生已转为纤维瘤,并伴有血压下降等多种并发症。近几年,她时常感觉腰背疼痛难忍,家人劝她请假休息,她却说:“当老师的谁没个职业病?这些算不了什么。”直到2017年12月,她的腰背疼得实在站不起来了,才去了铜川市人民医院,诊断显示脊柱侧弯,胸椎、腰椎增生。随后又检查出腰椎失稳、全身性骨关节炎、间质性肺炎等疾病。在为自己的病痛伤心难过一阵后,丁海燕悄悄抹干眼泪,藏起诊断书,又回到她倾心热爱的学校和孩子们中间。
家里人说丁海燕是个教书狂。只要和学生在一起,她就忘记了所有的病痛和不舒心。有好几次昏倒在讲台上。在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苦点累点没有啥,但不能误了孩子!”
丁海燕的心思全都在学生身上。她不顾自己孩子的故事几乎传遍了马栏山区。由于每天要上课、处理大量班务,女儿没人照料。丁海燕一咬牙,把刚过百天的孩子送到嫂子家代为照管。开始半天、一天,到后来三天、一周,断断续续放了三四年。农忙时就把孩子接回来,上课时怕孩子从床上掉下来,她就用布条把孩子拴在床角。常常她下课回来,孩子哭得嗓子都哑了,几次还被布条缠住了脖子。哥哥嫂子听说后,索性把孩子抱走不让她带了。孩子长大些了,经常看到妈妈带学生回家吃饭,还把自己的零食分给他们吃。久而久之,误认为妈妈只喜欢学生,不爱自己,至今和她不是很亲。提起这些,丁海燕的眼圈都红了。
丁海燕在学生心田播撒下知识的种子,唤醒了他们心中向上向善的力量。时隔多年,她还记得2004年底那个下雪的清晨,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李志龙突然拉着满满一车干柴出现在她面前,小脸蛋冻得通红。原来,听说要下雪了,他看老师的柴不多了,怕天冷她烧炉子没柴,就和妈妈去捡了一车柴,一大早送过来,因为“老师说我们要互相帮助。”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除了塑造灵魂之外,教师也是推动扶志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实践者。马栏山区是革命老区,经济落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始终是丁海燕重点关注的对象。
2012年,班上转来了一名建档立卡学生崔天宝。由于父母是残障人士,孩子的性格有些孤僻。经常不是哄骗老师,就是搞些小破坏,与周围人摩擦不断,令人头疼。为让他尽快融入班级,丁海燕想方设法关心他、鼓励他,教他怎样与同学相处。一次学校订校服,其他孩子都很兴奋,唯独天宝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丁海燕明白孩子的心思,低声对他说:“安心学习,校服我来买。”学校知道丁老师自己也很困难,最后从其他渠道解决了这笔钱。丁海燕对天宝说:“看你多幸福,有这么多人关心你,学校给你买校服,县民政局给你送学习用品,大家都很喜欢你,你就像你的名字一样,是天之宝贝。”天宝和同学们都笑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天宝渐渐变得开朗、懂事起来,后面经常主动帮老师倒垃圾,帮小同学端水、扫地,回家也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了。
丁海燕常说,学校和班级是一个集体,要让孩子们手拉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不能落下任何一个。除此之外,在她的心里,还装着一个更大的集体。她所在的地方,有好几个民族,以汉族和回族居多,丁海燕经常利用工作和家访等机会,给大家讲述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重要性,默默做了许多增近民族感情,维护团结稳定的事情。因为在她心里,不管汉族还是回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只有紧紧地团结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和谐稳定的发展,才能让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加富强文明和谐。
近两年,因身体原因,丁海燕转型做了体育教师。开始不会教,就对着教学视频一遍遍地学,趁着周末在操场一次次地练,等学会练熟了再给孩子们教。备一节体育课她常常要花两三天时间。
有个学生因身体协调性差、反应慢,体育课分组活动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一组。丁海燕就耐心讲道理,在活动设计上花心思,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团结友爱的好处,从而真正接纳了那名同学。她还想方设法设计教具,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训练效果。去年教学生学夹球,没有专用球,篮球又太大,小学生不好掌握。她找来废报纸团成球让学生们夹着练,练习一段时间后再换成篮球。学校只有中学生篮板,小学生个子低不好投篮,几下投不中就没兴趣了。丁海燕便提出和学生“比赛”,玩到后面,学生耍赖又是推又是拉她,师生们笑成一团,投篮命中率却从开始只有一两个学生投中,提高到一大半学生都能投中了。就这样哄着带着,一年以后,学生们的体能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这些年,无论上文化课还是体育课,丁海燕都坚持不给学生施加压力。如果学生犯了错,她批评后,当天一定会想办法宽慰、平复学生情绪,消除其心理负担,否则她就觉得这一天有事没做好,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
自从教书以来,丁海燕一直吃住在学校,凡事只要涉及学校、学生的,她看到了、想到了就去做,很少去想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范围。学校实行寄宿制后,她课余经常到学生宿舍指导孩子们整理内务,教他们如何和同学友好相处等。搬进新校舍,她没事就在校园转悠,看看哪里存在安全隐患。她总说将心比心,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她不想看到因为自己漏想一点、少做一步,学生出现啥问题、啥闪失。
正因为如此,从教34年,任代课教师就有22年,尽管工资微薄,病痛缠身,但她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她说:“当看到这些山里的孩子一拨一拨健康成长,离开学校,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时,我由衷感受到身为人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为了让这些孩子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在贫困中挣扎,我一定要做好深山里的红烛,照亮孩子们前进的道路。”
2011年,她当选为咸阳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2012年,当选为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2014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6年选市县两级党代会代表,2018年元月当选为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丁海燕说,我只是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做的事。从教30多年来,她就如一枝永不凋谢的马兰花,盛开在革命老区马栏的山野里,用爱和坚守诠释着生命的不凡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