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 |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十年“国培”,砥砺奋进
发布时间:2020-09-10
教师节快乐!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九月芳菲,师恩难忘!
2020年9月10日 ,庚子年七月廿三,星期四。我们迎来了第三十六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对天下所有师者说一声:老师,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2020年,也恰是“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九期特别刊出纪念“国培计划”十周年研究专题,敬请关注!
今天这个特别温暖的日子里,在此先推出第九期卷首语《十年“国培”,砥砺奋进》一文,以纪念、以感恩天下师者的浓浓恩情!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国于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十年来,“国培计划”项目已累计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600万余人次,其实施范围之广、投入力度之大、影响程度之高、实践尝试之多,开创了我国教师培训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举。
一是示范引领——“国培计划”的本质特征。十年“国培”,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他们历经“国培计划”的洗礼,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十年“国培”,打造了一支“专家”队伍。与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专家”不同:在横向上,这支“专家”队伍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既致力于提供理论指导之下的实践路径,又专注于探寻实践背后的学理支撑;在纵向上,这支“专家”队伍贯穿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既有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的国家级培训专家,也有扎根一线、躬耕课堂的市县级本土专家。十年“国培”,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培训资源。其中,既有基于标准且适合需求的课程资源,又有以案说法或依理释例的案例资源,更有实施方案、研修工具、管理制度等大量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经过二次加工、萃取提炼,分专题制成各类资源包,作为工具提供给乡村学校用于支持和改进校本研修。十年“国培”,孕育了一批教师培训的新模式。以“送教下乡培训”和“工作坊研修”等为代表,一批富有“国培计划”特色的培训模式彼此呼应、互为支撑,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二是雪中送炭——“国培计划”的核心价值。自启动之初,“国培计划”就以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到2014年,已实现对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全覆盖培训一轮的目标。2015年,为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培计划”进一步重心下移、转型升级,主要面向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采取置换脱产研修、送教下乡、教师网络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等形式,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项目区县乡村教师开展专业提升培训,并为项目区县培养一支下得去、用得上、有追求、有能力的种子教师,既“输血”又“造血”。“国培计划”的培训项目覆盖了中西部省份所有贫困区县、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大规模调动和整合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基地学校资源,聚焦和助力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使教师培训成功跳出了传统的补偿式、静态化、单主体模式。“国培计划”强调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教师为根本,力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调按需施训、量身订制,力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培训时“有用”,培训后“能用”;强调学习共同体建设,自我诊断、自我发展、同伴互助、团队共进,变“输血式培训”为“造血式培训”;强调理想信念,将师德师风、思想政治、依法治教等内容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调问题解决,课程设计紧紧围绕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内驱力,唤醒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促进改革——“国培计划”的应有之义。“国培计划”是一个包含了从国家到地方、从政策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从项目到管理、从设计到实施、从内容到方式、从过程到绩效等在内的多类型多层级多因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从“国培计划”十年实践来看,“国培计划”首次提出了教师在职教育的诸多中国概念,如“分层分岗分类的全员培训”“置换脱产”“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有效整合”“农村校长助力培训”“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等。“国培计划”重构了教师培训的理念与价值,建立了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制度,实施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建立培训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注重培训机构资质与专家团队建设,研发课程标准规范教师培训内容,首创置换脱产研修和混合式培训等多元化教师培训模式,重视培训课程资源的生成与管理,尝试建立多种有效的培训绩效评估制度。示范性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地方教师培训,扩大了师范院校在职教师培训的规模与结构,以承担“国培”新任务为契机,探索构建职前职后互通互补、共建共享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九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