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学会

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时讯 > 省教育学会

朱之文:发挥学会优势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4-10-10

9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召开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座谈会,学会会长朱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8位与会代表结合教育工作和各自工作实际,畅谈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和落实举措。与会代表发言将陆续刊发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栏,敬请关注。

今天,分享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的座谈会讲话,一起来看→

image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党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对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而言,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大会精神为指导,并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到行动上,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学会应有的贡献。

对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我们尤其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深化认识。

一、深刻认识大会召开的重大意义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大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一是大会召开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党中央都审时度势,专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或教育大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超前谋划、系统部署。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前瞻的眼光,对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这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是大会的主题。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2023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次全国教育大会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主题,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转化为战略部署和重大任务,是以教育强国建设推动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行动。

三是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不遗余力地进行围堵、打压、抹黑,特别是在高精尖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对我国实施全方位遏制,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并不安宁,我国发展面临严峻风险挑战,未来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不断取得突破,对人类现有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产业布局、国家安全等带来了深刻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国家迫切需要实现人才自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从根本上都离不开教育。可以说,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等多个场合阐述了教育强国的内涵。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对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重在从六个方面把握。

一是思政引领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唯有抓好思政工作,对广大青少年儿童加强价值引领,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二是人才竞争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着眼人才自主培养,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三是科技支撑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教育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培养科技创新急需人才,打破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发展高精尖科技的封锁和打压,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民生保障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是社会协同力。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协同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关系,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六是国际影响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世界眼光,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三、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奠基工程。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一方面,必须服务好国家战略需求。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着眼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另一方面,必须关注民生,回应社会关切。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二是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让其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其认知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养成、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和人格健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心理健康问题等突出问题,促进每一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是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环节。一方面,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努力让人才培养的数量、层次、结构、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吻合,让学生“有学上、上好学”“有业就、就好业”。

四是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健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同时,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依法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注重调动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注重激发基层特别是广大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教育事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当务之急,要设法为学校减负、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努力让校长全身心办学治校、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

五是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善于从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善于从我国当代丰富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汲取力量,善于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同时,还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尤其要做好做优教育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在开放、交流、合作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大关系”的系统阐述,是对国情、教情的深刻把握,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略和路径。

四、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任务

在深刻阐释教育强国内涵要义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揽子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任务。主要涉及五大方面。

一是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持续提高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四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

五是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这些重大任务,体现了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有的是正在推进工作的强化和深化,有的是着眼新形势作出的新部署。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必须紧扣这些重大任务,结合我们各自工作实际,转化为具体措施,持之以恒推进。

学习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关键是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学会是党委和政府密切联系基础教育一线、密切联系高层次教育专家学者的桥梁和纽带,有学术优势、专家优势,肩负着推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特殊使命。结合学会实际,对下一步的学习贯彻工作,我有几点初步考虑,也是对学会系统提出的希望。概括起来,就是在四个方面作出表率。

一要在深入学习上作出表率。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将由党中央正式印发实施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反复阅读、原原本本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纲要》文本,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明确任务和要求;同时,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强总理、丁薛祥副总理的讲话要求。随后,《纲要》的辅导学习资料也将发布。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一方面,要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纲要》,准确领会精神,明确要求;另一方面,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标对表,自觉用大会精神指导正在推进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学会的同志大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在学习上彰显我们的优势、体现学会的特色,真正学出深度、学出效果。

二要在宣传阐释上作出表率。学会凝聚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基层教育一线的校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直接举办了《中国基础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两份杂志,拥有粉丝量超过百万的微信公众号,另外还有以学会名义发行的多本期刊,每年举办一系列学术会议和论坛。可以说,在宣传阐释上,这些都是独特的资源和极为重要的阵地。学会秘书处要组织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和各分支机构,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和业务范围,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尤其要注重做好政策解读工作,着力让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知晓全国教育大会的部署,帮助其深刻了解有关政策的意图和内涵,着力为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氛围。

三要在深入研究上作出表率。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全国教育大会描绘的蓝图、提出的要求、作出的部署,有一个转化和落地落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已经出台的重大教育政策,有的还需要从学理层面对其作进一步的阐释和论证,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同时,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教育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难免还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些也都需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作为教育学术组织,学会应当在研究上有前瞻性、有新作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四要在服务贡献上作出表率。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也不能局限于开会和刊发文章。更为重要的是要作出贡献,在服务国家教育决策、服务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层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业绩。比如:在服务国家教育决策方面,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需要,每年设立若干重大课题,组织学术委员和各分支机构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为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在服务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做好国家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改进和完善课题管理工作,切实发挥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以及有关教育期刊的作用,积极培育和挖掘先进典型和案例,为基层校长和教师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帮助更多中小学书记校长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帮助更多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为广大校长和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在服务基层教育改革创新方面,精心组织开展教改实验区建设,在破除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不同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等方面切实发挥学会的作用。

总之,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一样,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今后,我们还将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学习贯彻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希望学会的同志们能够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先行一步、作出表率,为早日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上一篇:习近平致信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下一篇:关于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这份意见快来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