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机理
发布时间:2024-09-0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生成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逻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方位逻辑和历届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传承逻辑。其指出了人民立场谋划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价值旨归,解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战略关系,揭示了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辩证规律,擘画了人师与经师相统一“大先生”的践行标准,强调了师范类为主体、高水平大学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协同意义,分析了注重依法治理与教育转化相结合的法情理路,阐述了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职业的生态机制。践行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需要“科学预判”与“建档立制”相结合,“精神引领”与“精准研训”相结合,“内部协同”与“外部联合”相结合,“国内引流”与“国外宣介”相结合。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广大教师,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部署推动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重大改革,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教师队伍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关于教师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现有文献,目前学界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四个研究方向与领域。第一,从时代背景的逻辑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主动选择。钟秉林从综合国力竞争、兴国必先强师两个维度的首选战略,分析了生成的时代背景。第二,从理论基础的逻辑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内在要求,易凌云等研究提出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和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并从地位作用、专业素养、待遇保障、培养培训四个维度梳理了内容概要。第三,从内涵体系的逻辑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杨明全等研究提出锚定了教师培养的目标和价值,刻画了人民教师的形象。第四,从原创贡献的逻辑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现实意蕴。薛二勇等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四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时代价值与现实意蕴。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这一创新理论成果的相关基本问题,但多从内涵体系的支流、枝干及其他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述,注重理论建构、精髓内涵的学理化研究,结构关联、系统完备的体系化研究以及集中解决的“大而不强”治国理政实践性研究仍需深入挖掘。以学理化、体系化、实践性方式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首先需要确定一种方法论,可从种子到参天大树壮丽旅程“十年树木”的比喻意义上理解学理化、体系化、实践性,因地种植因时布局好比论述的时代背景;“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的根深蒂固好比论述的生成逻辑;枝繁叶茂好比论述的核心要义;硕果满园好比论述的原创贡献;浇水、施肥、修剪、守护好比论述的实践机理。“时代背景、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原创贡献、实践机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五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本文对研究较多的时代背景、原创贡献两个板块不再赘述,运用文献综述和综合分析方法,集中阐述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机理,精准挖掘相关政治命题和论述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探索打造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战略与实践。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理论、文化、历史、实践”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生成逻辑的基本要素。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进行学理化阐释最纵深、本质、独特的就是理解其蕴含的生成逻辑。
(一) 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逻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理论遵循。“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汲取西方教师队伍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师观,紧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这一关键,统筹推进师德建设、培养体系、综合治理、地位待遇和保障措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了优先谋划、优先支持、优先保障的“三个优先”战略部署;强调了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五项原则”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培养一批、补充一批、激活一批、调配一批的“四个一批”的主攻方向,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将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举措融入教育现代化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些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是对“两个结合”的“解释世界”功能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而且是对“改造世界”唯物论理论的新飞跃。
(二)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文化底蕴。“每一种文明都根植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凝聚着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卓越智慧和精神诉求,蕴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汲取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他提出的“ ‘四有’好老师”“三个塑造”“三个传播”“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等命题, 无不渗透着他娴熟地运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并育”“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人生观看待教师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他通过古为今用、扬弃继承、推陈出新,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道、地道、人道、师道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多元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思想。
(三)历史方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方位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历史方位。任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与时代坐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大环境中,“教育冷战”与“教育热战”相互杂糅,“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无论哪一个方面现代化,教师队伍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核心技术卡脖子是表象,根本在于培养造就一批足以改变人类重要认知的战略科学家,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大师、大国工匠和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国家教育实力已经成为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首选战略”。
(四) 实践镜鉴:历届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传承逻辑
历届党中央的执政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实践镜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教师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从未中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式把教师列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85年党中央推动建立教师节,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并发扬历届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基础上,2018年印发新中国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和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从师德师风、专业素质和尊师重教三个领域高位谋划了面向2035年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战略目标。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价值旨归、战略定位、辩证思维、践行标准、工作母机、以法固本、生态机制”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核心要义的基本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核心要义“体”与“系”完备,“人民立场”是其重要论述主流、主干的“体”,“极端重要性”等是从“体”生长出来支流、枝干的“系”,“系”附着于“体”,既要流域广大、支流纵横,又要枝繁叶茂、层林叠翠。
(一)价值旨归:指出人民立场谋划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政策路径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价值是行动的先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立场上,强调始终站稳人民至上这一政治立场,“人民”是关于教师重要论述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是最鲜亮的底色,他2014年提出“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2016年要求“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2018年强调“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等命题,从“合格—喜欢—业绩—贡献”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贯穿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红线,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为目的,推动采取的“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优师计划”“国培计划”改革,提高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促进教师均衡配置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深刻回答了教师队伍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属人民的价值旨归。
(二)战略定位:提出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确认伟大的定位。教师队伍想要破局焕发生机,绕不开战略定位这座大山,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高屋建瓴地阐述教师工作“极端重要性”这个百年大党的天下情怀与担当,对某一局部工作作出这样不同寻常的论断在他治国理政思想中鲜闻寡见。2013年、2014年、2018年、2023年他先后四次强调“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2014年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础工作来抓”和“极端重要性”这两个关键词来表述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定位,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抉择,所部署实施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联动机制、深化教师职称改革、强化教师住房保障、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完善国家教师表彰奖励体系无不折射出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时代使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三)辩证思维:揭示教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方法。2013年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4年提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18年指出“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2021年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2022年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等命题,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论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他用“筑梦人”“系扣人”“人梯”和“铺路石”等形象的比喻、素朴的语言折射教师的职业使命只有为人民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所部署推动高校发挥博士后“蓄水池”作用,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队伍重要来源,支持青年教师成长,打造高层次人才生力军,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深化高校人事管理改革,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等举措,彰显了教师需要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追求社会价值和为社会作出贡献来实现自我价值的科学判断和辩证思考。
(四)践行标准:擘画为学为事为人“大先生”的时代形象
“师者,人之模范也。”标准是教师教书育人活动和专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教师制度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好老师、怎样成为好老师这一重大命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提出“四有”好老师,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总标准,2016年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征,要求教师做“四个引路人”,对教师提出了职业要求。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021年考察清华大学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2022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再次强调了中青年教师要“立志成为大先生”,“大先生”这一尊称立意高远,充分彰显了教师作为“园丁、春蚕、春雨、蜡炬、孺子牛”社会尊者、贤者的东方哲学价值观,又充分汲取了西方教师哲学作为先知先觉的“助产婆、点燃者、工程师、牧羊犬与守望者”形象生动比喻,成为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追求的首要标准。所部署推动的“人民教育家”“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大国工匠”等举措,不仅富有德性感召力,更彰显历史赋予广大教师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使命责任。
(五)工作母机:倡导建立师范院校为主体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教师质量,教师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关键环节,面对国内外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的教师教育,如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教师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提出“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2018年强调“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2021年指出“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2023年要求“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等命题,部署实施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卓越教师计划培养2.0、强化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优化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体系、加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等“先手棋”举措,集中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改革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培育壮大教师教育人才队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改革思路。
(六)以法固本:注重依法治理与教育转化相结合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依靠制度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来予以推动。2014年提出“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2018年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求“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以及2014年提出“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2023年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等论述,不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更体现了注重依法治理与教育转化相结合重点与关键,所推动实施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举措,集教育涵养、考核评价、惩戒警示于一体,在理念、标准、途径上探讨了依靠制度与教育结合推进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总要求。
(七)生态机制:强调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广大教师,每逢教师节都会以不同形式表达节日的问候和对教师的关心关怀,为全党全社会树立了尊师重教的表率,2013年要求“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2014年提出“广大教师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2018年、2023年重复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2020年、2023年再次要求“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三个尊重”,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四心从教”等命题,推动出台了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和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帮助乡村教师排忧解难等系列举措,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生态机制。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实践机理
“改革动力、勃发内力、创新活力、放大外力”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实践机理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最为鲜明的特质就是坚持实践基础之上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主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更好地践行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需要把三大思维运用于实践创新中。
(一)改革动力:“科学预判”与“建档立制”相结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综合调研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和国际竞争等多因素对教师未来发展趋势影响基础上,通过科学系统分析测算,健全同人口变化、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师供给服务数字化档案,推动《教师法》修订等顶层设计和优化区域教师资源配置良性互动。为应对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优化调整教师队伍建设布局;为实施科技强国战略,联合中科院、工程院举办科学教师研修班;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乡村教师队伍短板;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扩大银龄计划实施范围;为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关心教师健康,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同频共振或适度超前发展。
(二)勃发内力:“精神引领”与“精准研训”相结合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教师成长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离不开强大精神内在动力的支撑,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滋养,广大教师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创造者,回首教育家精神千年发展史,广大教师始终是舞台的“导演”和“剧中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呈现、表达和传承,需要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和社会担当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从历史性与空间性相统一的维度来看,每一位教师都是滋养于教育家精神的根脉、浸润于教育家精神的风范、传承于教育家人格之中的一分子,都是教育家精神“活”的灵魂和载体。围绕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战略目标,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细化“基于高教基教深度融合,走进田野、实践育人的能力范式教学改革”,确立教师教育体系理念从“他主型”走向“自主型”,设计从“零件”组装思维走向“整车”创意思维,过程从“技术型”走向“人格型”,评价从“不可测量性”走向“可测量性”的关键举措,解决客观存在的“一送了之、一培了之、一学了之”的突出问题,赋予其“精准研训”重要使命。
(三)创新活力:“内部协同”与“外部联合”相结合
“制度是用来遵守和执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系统谋划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思路举措,连续出台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夯实了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四梁八柱”,充分理解并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好涉及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合作沟通,需要完善“内部协同”与“外部联合”相结合机制,各地各部门依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弘扬新精神、践行新思想、建构新体系、实施新举措、强化新保障”五个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专门工作组,常态化开展联合督导、联合检查,形成工作合力,强化教师政策执法的内部协调联动,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有效织密联动“一张网”,走活协同“一盘棋”。
(四)放大外力:“国内引流”与“国外宣介”相结合
中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时代的缩影。以人民教育家“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为研究对象,挖掘梳理并展示他们的成才、成长、成人、成家的不凡历程、卓越成果、杰出贡献、可歌可泣精神品格和大家风范”,借助国内主流媒体打造宣传矩阵,让他们成为爆红网络的“代言人”,成为吸粉无数的“网红人”,涵养文明好风尚,擦亮教师队伍建设的“金名片”。在国际新闻传播日趋走向“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放大外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述好中国特色,必须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练好教师发展内功的精品力作,把国内的“流量”变为国外的“留量”,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教师传播体系,为解决联合国呼吁应对全球“教师荒”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