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牢记嘱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擎红色火炬 点亮幸福教育
发布时间:2022-07-1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秧歌《扇舞丹青》、剪纸走秀《忆三十里铺》、武术《男儿当自强》、民歌《送别》……近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第二课堂学期验收成果汇报演出现场,阵阵欢呼声、掌声在校园回荡,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在教学楼前五星红旗的映衬下分外动人。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实验中学,先后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他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好年华,修身立德、勤学上进、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是绥德实验中学师生们最难忘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与殷殷嘱托,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全校师生。学校多次开展“大学习、大研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双减”“五项管理”“三个课堂”等落地落实,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绥德实验中学书法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书法。杨聂而 摄
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
“我正在写‘强国有我’的‘我’字,习爷爷夸我字写得不错。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像做梦一样。”八年级(8)班学生马子涵说,现在自己练书法时还会经常写几遍“强国有我”,“感觉这四个字特别有意义,尤其是‘我’字,这里指的不仅是个体的我,更应该是我们所有新时代青少年共同的誓言和责任担当。”
绥德实验中学所在地是原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旧址,这里曾是革命英才的“摇篮”。1924年,革命先驱、时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李子洲提出了“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办学理念,如今,这12个红色大字在学校的教学楼上熠熠生辉。
“作为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我们始终坚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教育定为学校研学实践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校长王军宁说。
近年来,绥德实验中学依托校内及周边红色资源,开展系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出“以革命之火点亮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三个课堂”为抓手,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学校快速发展成为榆林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绥德县党建工作示范学校和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绥德实验中学第二课堂学期验收成果汇报演出现场。杨聂而 摄
一幅幅照片,生动记录着绥德实验中学学生们参加“第三课堂”的身影。他们走进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等红色基地,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革命情怀;他们为烈士扫墓、默哀,承诺“未来有我,祖国必强”;他们学习青春榜样,开展团课学习,做志愿服务……他们在红色基地感受幸福时代,在综合实践基地磨炼意志,给青春留下深深的红色基因烙印。
学校以绥德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为基点,将枣林坪上河源、郝家桥红色村、路遥纪念馆等周边红色地方资源纳入“第三课堂”范围,不断拓展校外研学活动,坚持用红色精神、劳动实践奠基幸福教育,建立学生研学活动长效机制,让每届学生、每名学生都能在一年内参加10个综合实践的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
“探索学习难题的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而参加这些活动让我的人生目标愈来愈清晰明确,内心也越发坚定。”马子涵说。
全面发展,夯实幸福成长根基
“习爷爷勉励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很重要。劳逸结合,学习更有劲儿。”学校第二课堂学期成果验收活动中,七年级(6)班学生耿雨欣参加了诗朗诵社团的节目《中华少年梦》,她还是剪纸社团成员,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了大半年,现在可以剪比较复杂的作品了。而最让耿雨欣自豪的是,“小学时800米我跑一半就累得不行,现在能轻轻松松跑下来,而且学习成绩也‘跑’到前面去了。”
强身健体方能志存高远,这已成为绥德实验中学师生的共识。一到课间,校园里就热闹起来,随处可见打篮球、打羽毛球、踢足球的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立志长大后为科学事业奉献终生的七年级学生马鹏宇酷爱读书,大半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三体》《海底两万里》等60多本书。虽然每天和同学打羽毛球、篮球,周末还去训练馆练两次羽毛球,但他依然对自己的运动强度不满意,“还要多运动,再瘦一点,长得再高些”。
社团活动是绥德实验中学的一大特色。从2011年学校在全县率先建立社团以来,目前学生社团已发展到28个,涉及非遗国学、艺术、体育、科技四大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实行课后延时服务以来,社团活动时间由原来的每周五一次,增加为每天下午一节课。指导教师除了本校教师外,学校还专门聘请了剪纸非遗传承人、书法协会专家、专业舞蹈教师等11名校外教师。学生们在各级各类文体竞赛中成绩突出,为省市输送了不少优秀体育、艺术特长生。
在当地,有不少学生是冲着足球来上的绥德实验中学。该校体育教师袁国伟是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近年来带着校足球队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踢出了男足连续7年第一、女足连续6年第一的好成绩。除正常体育课教学外,袁国伟还带着足球社团的110多名学生进行训练。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之后,学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硬化了篮球场,有了人造草坪足球场,体育器材也增加了,学生们运动热情高,我们工作也好开展。”因校园场地受限,袁国伟刚买了足球场地围网,好让学生们踢得尽兴又安全。
为优化课后服务质量,绥德实验中学因地制宜,将校园空地铺上了人造草坪或塑胶跑道用作运动场地。秋冬季天黑得早,就在运动场加装5盏大照明灯,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好、玩得爽。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们自由开放成长。不少家长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会打架子鼓、会弹琴、会踢球了,原来内向、胆怯的孩子变得开朗、自信了。“这些年,县区高中教师都夸,我们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后劲足、潜力大。”王军宁自豪地说。
绥德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在练习武术。杨聂而 摄
减负增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双减’后,每节课缩短了5分钟,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要求提高了。”八年级英语组组长高保华说,“双减”后,集体备课由原来的两周一次改为每周一次,教师们备课都特别用心,密切关注学生变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双减’后,老师讲课内容更精准、重点更突出了,课堂效率提高了。以前完成作业要两三个小时,现在一个半小时就能做完,学习压力小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八年级学生崔馨月说。
为在减负中提质增效,绥德实验中学强化教学管理,严格将作业总量控制在90分钟以内。建好建强教师队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综合业务素养,一年培训教师超百人次。积极开展“人人录播课”“人人公开课”“名师示范课”“青蓝工程”等教科研活动及各种竞赛赛前磨课活动,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打造名师团队,98%的教师参与市县级各类课题。学校目前有三级三类骨干教师5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得益于学校教科研的好政策、好氛围,近两年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也对未来有了更高期望。”英语教师董波去年被评为榆林市名班主任、绥德县中青年拔尖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师就是要把德放在首位,要站在未来几十年的高度去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七年级语文教师杜倩非常注重在教学实践和日常教育中渗透德育。她还发挥作为省级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带动作用,培养校内及帮扶学校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军宁说。